回上一層

牛津學堂的畢業證書

    馬偕博士在台灣北部傳教後,認為重要的傳教工作計劃,就是必須訓練本地人為傳道牧師。所以馬偕博士特別注意受洗信徒的教育,從中培養傳教人才。從1872年至1879年止,接受教育的學生總計有22人。當時所上的課程,大多由馬偕博士口述講授,又因缺乏校舍,除在馬偕博士寓所授課外,也利用傳教旅行講學。馬偕博士鑑於教育設備欠缺,因此於1880年返國募款得加幣6215元。1881年底返回淡水後購地於「砲台埔」興建「牛津學堂」使教育工作有創新的進展。

    1882年「牛津學堂」舉行開學式,當時沒有入學考試,學生是由先前的22位傳教師所推薦之優秀青年,雖然有50名學生被推薦,經篩選後只有18名獲准入學。當時雖然主要目的是在訓練傳教人才,但課程科目除聖經、神學外尚有天文學、地質學、地理學、動物學、植物學、礦物學、生物學、衛生學、解剖學、醫藥臨床實習、體操等。教學方式除在校本部教學外,尚有野外實地授課和醫學臨床見習,甚至有畢業參觀,極富新式教育之特色。

    初期的牛津學堂既非學年制亦非學分制,所以沒有畢業典禮。學生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後,若教會需要人手幫助時,就派合適的學生前去工作,經一段時間後再回來進修。

    牛津學堂因戰爭曾停課。1896年牛津學堂復校,當時台灣已割讓給日本,日據時期牛津學堂之學生須修讀三年,結業後即派赴各地方教會傳教並牧養教會。1900831日馬偕博士親自主持最後一次畢業典禮,當時有葉金木等13名學生畢業,並接受牛津學堂頒發馬偕博士親自簽名的英文畢業證書。

註(馬偕博士於1901年6月2日逝世)